電科技網(wǎng)
近日有博主傳出消息,2024款當前終端裸車全款優(yōu)惠已經(jīng)來到了45000元,雙擎版參考價格來到了16.18萬-19.18萬元,此外還有5000元廠家置換補貼。而同尺寸的新款邁騰,帕薩特,裸車低配還在18萬元遠區(qū)間震蕩。
作為一款全球已經(jīng)停產(chǎn),僅中國工廠有制造的車型,亞洲龍于2024年7月12日正式上市,共推出三種動力版本九款車型,雖然說上市僅兩個月出頭,有至高官降23000元的上市權益,但在10月初就傳出終端優(yōu)惠45000元的消息,還是讓人有些意外。
與此同時,2025款漢DMI在9月9日上市,指導價16.58萬元-22.58萬元。新款比亞迪漢目前沒有優(yōu)惠,只有8000元的廠家置換補貼。不過買亞洲龍電混,因為不能上綠牌,還需要交10%的購置稅。
由于亞洲龍2.0G其他配置不能開全景天窗,而比亞迪漢的次低配就可以。所以本文用豐田亞洲龍電混雙擎2.0G的尊享型與比亞迪漢DMI的尊榮型進行比對,僅供讀者參考。
1、亞洲龍尺寸不及比亞迪漢,總價更高
從上圖中可以看出,在長寬高和軸距上,除了在長度上,亞洲龍接近比亞迪漢以外,其他參數(shù)都有些偏小,也就是說,在乘坐空間和裝載空間上,比亞迪漢是要優(yōu)于亞洲龍的。
在動力方面,漢搭載的是一臺1.5T發(fā)動機+電動機組成的插混系統(tǒng),而亞洲龍搭載的是2.0L發(fā)動機+電動機的混動系統(tǒng),因為動力系統(tǒng)的差異,導致亞洲龍最高時速僅為比亞迪漢的90%,零百加速由于亞洲龍未公布,大概率還是漢會來得更快一些。
油耗方面,亞洲龍為每百公里4.54升,比亞迪漢為3.8升/百公里,比亞迪漢電池還可以充電降低出行成本,由于亞洲龍的混動技術水平較高,在純油行駛條件下,當二者都用各自最新第五代混動發(fā)動機技術時,差距應該不會太明顯。
價格上,比亞迪漢比亞洲龍貴4000元,但前者空間更大,續(xù)航更長,亞洲龍在級別上稍微不及比亞迪漢,后者被劃為中大型車,而亞洲龍只是中型車。
亞洲龍過去的價格一直都在20萬元以上,降到16萬以下和比亞迪等競品“拼刺刀”會讓很多持幣觀望的客戶有嘗試的沖動,不過因為近兩萬的購置稅和不及友商的產(chǎn)品力,很難讓潛在客戶一擲千金。
2、混動續(xù)航差距不大,底盤相當
再來看看續(xù)航底盤方面。不難看出,漢擁有120公里的純電續(xù)航里程,而亞洲龍是油電混,未披露純電續(xù)航,所以比亞迪領先。但預算來到了16萬以上,就不止比亞迪一個選擇了。深藍L07,銀河E8,極狐阿爾法S5,還有即將上市的馬自達EZ6等競品都在這個價位段。所以選擇性還是很多的。
續(xù)航里程方面,新款亞洲龍宣稱可達超過1100公里,而比亞迪漢CLTC續(xù)航為1350公里,比亞迪漢的動力更強,開的更遠。油箱二者容積相差不大,且都是R19的輪轂。
在底盤方面,兩款車型的前懸架類型一樣,均為前麥弗遜式,后懸架方面,比亞迪漢是后五連桿式,不過把材質(zhì)從鋁“升級”成了鑄鐵,形成了一些減配。亞洲龍的后懸架是雙叉臂式懸架。
當然了,底盤好不好,不只是要看硬件配置,關鍵還是要看調(diào)校。亞洲龍的底盤調(diào)校經(jīng)過多年的積累,在行駛質(zhì)感、舒適性以及操控性上肯定不會輸給漢。
3、漢HUD尺寸遠超亞洲龍,還有行車記錄儀
智能座艙方面,相比于漢,亞洲龍智艙的硬件中控屏更小。在軟件層面,漢更是搭載了Dilink車機系統(tǒng),而豐田沒有車機系統(tǒng)。在體驗上、交互能力方面,同樣優(yōu)于配備了高通8155車機芯片的亞洲龍。
智能駕駛方面,兩款車型均標配L2級別。硬件方面,兩車都配備了3個毫米波雷達,但是漢搭載了6個攝像頭,亞洲龍僅為5個,兩款車都可以實現(xiàn)LCC,全速自適應巡航等功能。
另外,在舒適、安全配置方面,漢比亞洲龍多了前排座椅按摩、座椅記憶、方向盤加熱,而且標配Nappa真皮,以及行車記錄儀、雨量感應式雨刷、后排隱私玻璃、轉向輔助燈等,但是少了前霧燈和內(nèi)后視鏡自動防眩目功能。音響方面,比亞迪漢用的是12揚聲器的丹拿音響,而亞洲龍僅有8揚聲器。
通過對比,可以看出,漢動力更強,油耗更低,續(xù)航更長、智能化配置更高,駕乘體驗更好。不過這個價位高手眾多,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50%后比重一路上行,樂道,M03等新勢力也打入了20萬以下市場,導致燃油車市場份額持續(xù)萎縮,雅閣,天籟等B級車直降5.5-6萬元。
91che認為,亞洲龍雖然在配置上較上一代有了明顯的進步,但是在當前各大主機廠群雄逐鹿的市場氛圍下,還是需要以價換量,能不能成功挑戰(zhàn)以漢為首的各大競品,唯有在產(chǎn)品力和價格上更進一步。
來源:https://www.top168.com/news/show-16808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