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瑄(1389— 1464),字德溫,號敬軒。河津(今山西運城)人。世稱“薛河東”。清人視薛學為朱學傳宗,稱之為“明初理學之冠”,“開明代道學之基”。明末東林黨領袖高 攀龍認為,有明一代,學脈有二:一是南方的陽明之學,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學。可見其影響之大。
薛瑄出生在一個教育世家,他的祖父薛仲義精通經(jīng)史,因逢元末大亂,不愿為官,大半生在家鄉(xiāng)教書。他的父親薛貞于洪武十七年(1384年)中舉,之后在河北、河南等數(shù)縣擔任儒學教諭達三十余年。出生在這樣的家庭,薛瑄從小就熟讀經(jīng)典,十一二歲就能夠寫詩作賦。
永樂元年(1403年),薛瑄的父親任滎陽縣教諭,當時河南布政司參政陳宗問前來巡視,在船上偶有感觸,隨口吟出“綠水無憂風皺面”,但一時想不出對句,便求教在場官吏,結果沒有一人對得上。父親回家將此事告訴薛瑄,他稍加思索便道出“青山不老雪白頭”。陳宗問得知后,頗感驚奇,便親臨學舍看望,還索閱了他平時的詩作,稱他才學出眾,長大一定能成大器。
不過,廣泛研究經(jīng)史的薛瑄對科舉之業(yè)卻不敢興趣。(另一個大咖王陽明也是如此哦?。?/span>??墒?,他為什么又考中進士了呢?永樂十七年(1419年),當時朝廷規(guī)定,一個地方如果多年沒有人考中舉人、進士,教諭就要發(fā)配邊遠地區(qū)充役。薛貞沒有辦法,只有命令自己的兒子去應試。
1420年,庚子年,薛瑄聽從父 命在河南參加鄉(xiāng)試,考中解元(鄉(xiāng)試第一名)。第二年,薛瑄赴京師參加全國會試,登甲榜賜進士及第(王陽明還曾經(jīng)落第呢?。?/span>。一般人考中進士,無不是“春風得意馬蹄急,一日看盡長安花”,興高采烈,躊躇滿志。 薛瑄卻很淡定,覺得這沒有什么!
當時內(nèi)閣大學士楊士奇(明代不設宰相,內(nèi)閣大學士相當于宰相)聽說薛瑄的名字,想邀請他到自己家里給兒子們訓導訓導,這么好的機會,換一般人還不樂開了花!可是,薛瑄卻堅持推遲了。(沒想到吧!)但是,楊士奇卻因此更加敬重他的人品。恰好這時薛瑄的祖父去世了,于是他就回家陪父親“丁憂”了。這一年是 1421年。之后幾年,薛瑄都在老家陪伴父親。
四年后,1425年,薛瑄的父親薛貞去世?!睹魇贰酚涊d說“居父喪,悉尊古禮”。直到 1427年,薛瑄“丁憂”期滿,朝廷下令讓他回京,他才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。
2
官場愣頭青,從不遵循“官場潛規(guī)則”
后人稱其為“大明第一廉吏”
1428年,四十歲的薛瑄赴京。三月,授官監(jiān)察御史,正七品。當時,“三楊當國”(當時內(nèi)閣大學士楊榮、楊溥、楊士奇),想要見下薛瑄,薛瑄拜謝后,竟然不去見。(實在是官場另類!)
當時明憲宗擬重整風紀,在內(nèi)閣首輔楊士奇等的舉薦下,薛瑄被任命為廣東道監(jiān)察御史,并監(jiān)湖廣銀場。薛瑄不久就從京城出發(fā),巡差湖廣銀場。僚友有人誦唐詩“此鄉(xiāng)多寶玉,慎莫厭清貧”,薛瑄非常感激他的規(guī)誡。湖廣銀場即沅州銀場,轄湘西十余縣二十多處銀礦,有民夫五十余萬人。這里多年管理混亂,貪污成風,亟待整治。薛瑄初上任時,深知肩負責任重大,便以僚友所誦唐詩自警。他輪流駐于沅州、辰溪和瀘溪等處,往復巡視,明察暗訪,承辦要案,特別是對貪污受賄者都一一上報革除官職,依法嚴懲。從而使府縣及銀場秩序井然,民眾夸贊不已。他在任三年,未回過一次家。離任時兩袖清風,正如他在詩中所說的那樣: “莫言白筆(代稱自己)南征久,贏得歸囊一物空”。
1432年,薛瑄的繼母許氏去世,他回到滎陽,居憂,第二年又回到故里。這個期間,后來擔任吏部尚書的李賢特意去看了他。之后,薛瑄還做過云南道監(jiān)察御史、山東提學僉事等官。在這些任上,他無不是恪盡職守,清廉正直。
1441年,薛瑄進京擔任大理寺右少卿。當時正是英宗朝,宦官王振當權。身為司禮太監(jiān)、把持朝政的王振,為了達到結黨營私、培植親信的目的,很快便派人向薛瑄贈送禮物并約請相見,但都被薛瑄托辭謝絕。朝中重臣楊士奇等見薛瑄性情耿直,恐被王振怪罪,都屢次勸他前往王府道謝。而他卻正色回答道:“哪里有受爵公朝,到人家私室謝恩的道理?我不干這種事情!”當時,群臣到東閣議事,見了王振都行跪拜禮,而唯有薛瑄行拱手禮,王振因此對他懷恨在心。
薛瑄擔任大理少卿后,盡心盡職,平反冤案。四個月辦了錦衣衛(wèi)發(fā)生的十多起冤案。事有湊巧,當時錦衣衛(wèi)有個軍官去世后,小老婆美貌風流,與王振之侄、錦衣衛(wèi)行事校尉王山私通,兩人想馬上成親,但軍官大老婆賀氏從中阻攔。結果引起兩人不滿。王山便唆使那小老婆狀告賀氏謀害丈夫,由都察院御史獄審訊判成死罪。薛瑄發(fā)現(xiàn)其中有冤,多次要對辦案官員復查平反。最后,這件引起了錦衣衛(wèi)指揮馬順和都察院都御史王文的強烈不滿,二人立即向王振大進讒言,王振聽后大怒,便令諫官彈劾薛瑄,以對當今朝廷不滿為由,定為死罪,下于錦衣衛(wèi)獄中。薛瑄蒙冤,震動朝野,就連王振的老仆人也為之痛哭不已。王振見眾怒難犯,只好作出退讓,免了薛瑄死罪,將他削官為民,放回故里。七年后,即正統(tǒng)十四年(1449年),這一冤案才得以平反。
1443年秋天,免于一死的薛瑄歸于鄉(xiāng)里,這一年,他五十五歲。他知道,這個邪惡的世道容納不了他的正直,于是他居家,閉門讀書,一連幾年都是如此,連他家的鄰居,都難得見他一面。
直到1449年,這年八月十五日,大明王朝發(fā)生了一件大事——“土木堡之變”,御駕親征的明英宗被瓦剌部抓走了,宦官王振也被擊殺。太后讓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監(jiān)國,命于謙擔任兵部尚書(就是那個寫“石灰吟”的于謙。)九月初六,郕王即位,就是景泰帝。薛瑄也很快得到平反,十月初七,他被任命為大理寺右丞寺。
當時,面對瓦剌部的進攻,于謙帶領眾臣保衛(wèi)北京、拯救危難,急需軍餉,第二年春,薛瑄被派往四川、云南督運糧餉,在于謙等人力戰(zhàn)之下,瓦剌被迫求和,被俘虜?shù)奶匣视⒆谝脖凰突??;鼐┮院?,薛瑄請求退休回家,沒有得到批準,后被升任為南京大理寺卿。
1453 年,朝廷又將他提拔為大理寺卿,他從南京又到了北京。這樣,直到1457年,薛瑄多次請求退休回家,沒有得到批準,這年發(fā)生了“奪門之變”,英宗復辟,于謙等人被下獄處死,從此,他對振興朝政已毫無信心。想到還是“見幾而作”,致仕還鄉(xiāng)為好。薛瑄乞求歸老,英宗答應了他的請求,至此,他終于結束了他的官宦生涯。踏上歸程的那一刻,他高興地說:“我所推崇的道學思想可以順利地弘揚了!”。
3
創(chuàng)立“河東學派”,弘揚道學至臨終時刻
懸一人格以為士大夫之標的
回到家鄉(xiāng)后,薛瑄開始為了他的講學生涯。這一年,他已經(jīng)69歲了。歲月留給他的時間已經(jīng)不多,而對于一個儒者來說,弘揚大道正是時候。
薛瑄從青年時候起就學習宋明理學,曾經(jīng)拜元末著名學者徐懷玉、魏希文、王素亨等人為師,頗有造詣。他推崇程朱理學,但是又不是簡單的延續(xù),而是進一步完善了理學。他批判和改造了朱熹“理在氣先”和“理、氣決是二物”的唯心主義理氣觀,明確提出了“理在氣中,以氣為本”的新觀點。他反復強調(diào):“理只在氣中,決不可分先后?!?/span>
他一貫倡導求實理、務實用的實學思想和學風,不但明確提出了“實學”的概念,而且賦予了豐富的內(nèi)涵 。他說:“人于‘實’之一字,當念念不忘,隨時隨處省察于言行居處應事接物之間,心使一念一事皆出于實,斯有進德之地?!?/span>
由于薛瑄長期講學,他按照自己的思想體系,培養(yǎng)造就了大量學者,創(chuàng)立了著稱于史的“河東學派”。他的學說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都很大,清人視他的學說為朱學傳宗,稱之為“明初理學之冠”,“開明代道學之基”,和后來王陽明的“心學”一起成為明代的兩大學脈。
1464 年(天順八年)六月十五日,薛瑄忽覺身體不適,遂將所寫文稿作了一番整理,之后伏案寫詩道:“土炕羊褥紙屏風,睡覺東窗日影紅。七十六年無一事,此心唯覺性天通?!?/span>通字尚未寫完,天空響起巨大的雷聲,一團白氣上升,一代大儒就茲歸去,薛瑄與世長辭,時年七十六歲。
薛瑄逝世后,朝廷遣使諭祭,并命有關官員為其辦理喪事。次年春又頒下《奉天誥命》,根據(jù)薛瑄生前的功績,贈他為資善大夫、禮部尚書,謚號“文清”。因此,世稱他為“薛文清公”。薛瑄去世后的第七年——隆慶五年( 1571年)九月,朝廷降旨準予薛瑄從祀孔廟,稱其為“先儒薛子”,為明朝建立以來第一人。
4
積一生學問精華,留下最重要著作
—— 明代理學經(jīng)典《讀書錄》
作為一代理學大師,薛瑄留下了大量的著作,有《薛瑄文集》《讀書錄》《理學粹言》《從政名言》《策問》等,今人整理為《薛瑄全集》。其中,《讀書錄》是他平生所作讀書筆錄或讀書心得之集中總匯,更是他理學思想的集大成之作。
早在永樂年間,青年時期的薛瑄注重記錄讀書筆記,從政以后,他更是勤學不輟,一有空閑,便親自抄錄《性理大全》一書,認真讀誦,經(jīng)常深夜才眠。《讀書錄》就是他在幾十年之間不斷積累而成的,可以說凝聚了他一生的心學和治學精華。
《讀書錄》分為十一卷,此外還有《續(xù)錄》十二卷。這部書刊刻以后,很快受到學林的重視,不久就成為國子監(jiān)學生的誦讀教材。之后,這部書在明清兩代經(jīng)過多次刊刻,成為人盡皆知的理學經(jīng)典。
明末清初的大儒黃宗羲如此評價薛瑄:“ 河東之學,悃愊無華,恪守宋人矩矱,故數(shù)傳之后,其議論設施,不問而可知其出於河東也。若陽明門下親炙弟子,已往往背其師說,亦以其言之過高也。”對其贊譽,超過陽明心學。
明清史學大家孟森評價說:“文清(薛瑄)歿后百年,吾國共以能從祀為人品之至高,亦懸一人格以為士大夫之標的而已。”
一代高僧弘一大師對薛瑄的《讀書錄》尤其喜歡,大師走入佛門以后,還輯錄了《讀書錄》中的經(jīng)典格言,編輯成《佩玉編》,勸導人將其作為修身的指南帶在身邊。
在這部《讀書錄》中,隨處可見嘉言警句,處處閃爍著智慧的光芒,更是體現(xiàn)了一個儒者對生命的體驗于證悟。
談到克己時,他說:“二十年治一怒字,尚未消磨的盡。以是知克己最難?!备嬖V人克服自己的習氣最不容易。
談到說話時,他說:“一語妄發(fā)即有悔,可不慎哉!”因此,說話更是要謹慎。
談到寫詩作文,他說:“作詩作文寫字,疲弊精神,荒耗志氣,而無得于己。惟從事于心學,則氣完體胖,有休休自得之趣。惟親歷者知其味,殆難以語人也?!苯裉鞂懺娮魑闹耍梢运剂苛?。
談到氣和理時,他說:“物之栽者,根乎氣;圣人之德,根乎天理。兇人戕賊仁義,自絕其固有之理于天,亦猶物之生氣已絕,故天之所以覆亡者有必至?!彼臍饫碇f,是值得深入研究的。
談到進學時,他說:“開卷即有與圣賢不相似處。可不勉乎?”他還認為天地都可以做人的老師,因此說:“善學者觀于山水之間,亦可以進德矣?!?/span>
《讀書錄》一共十一卷,都是語錄體,每一則都是作者讀書和思想和精華,無論修身、齊家、為政、治學,這部書都能給你提供寶貴的思想智慧,隨時方在身邊,偶讀一則,都能受益匪淺。
5
500年來第一次整理注譯
全本全注全譯本《讀書錄》
《讀書錄》誕生以后,明、清、民國期間刊刻不斷。近年來,“實學”熱興起,研究薛瑄的學者 越來越多。但是,薛瑄的這部經(jīng)典代表作《讀書錄》卻一直沒有一個適合今人閱讀的注譯本。
因此,謙德文化組織了多位青年學者,編輯整理了這部全本全注全譯《讀書錄》,即使沒有文言基礎也能讀懂,由團結出版社“謙德國學文庫”推出,想要學習這位理學大師一生的智慧精華,趕緊找來一讀吧!